10月10日,山东大学刁统菊教授做客博雅讲堂第103讲,做题为“田野作业的情与理”的报告。讲座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vip与荟萃学院联合主办,太阳成集团tyc122ccvip副院长张欣主持。
(刁统菊教授谈田野作业的情与理)
讲座伊始,刁统菊指出田野作业分为四个环节,包括准备环节、实施环节、分析环节和呈现环节。在准备环节,需要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,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。实施环节则要求研究者深入田野,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关系。分析环节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,挖掘其中的规律和特点,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。呈现环节则是将研究成果以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,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田野作业的价值和意义。
刁统菊强调在田野调查主题时,应结合学术考量、项目要求以及个人兴趣和学术背景。地点选择上,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适应性,尽量选择能发现新资料、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研,例如在看似普通实则有特殊文化现象的地方开展研究。例如,在冬至调查项目中,通过对不同地方冬至习俗摸排,找到了独特的田野点,如山东南部滕州的羊肉汤和湖南彭氏宗祠的祭祀仪式等。
同时,刁统菊具体阐释了田野作业资料收集的技巧。包括观察法和访谈法。前者包括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,记录行为发生率。后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访谈对象,设计访谈提纲,注意提问的清晰度和文化敏感性。
(讲座现场)
讲座最后,刁统菊指出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,人口、信息、物品和资本的加速移动,使得田野调查的边界变得模糊。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,田野调查仍具有现实意义。田野调查让人们更具深度且真实地认识社会和自我,帮助研究者走进他者的文化世界,理解不同群体的行为方式、交往关系和生活模式,促进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汇合,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。通过田野调查,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,获得独特的研究材料和新颖的视角,提升人文素养和共情能力。
刁统菊,法学(民俗学)博士,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,博士生导师,兼《民俗研究》杂志副主编、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,山东省民协副主席。主要从事亲属制度研究、村落研究、理论民俗研究,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,出版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》等著作3部,发表论文数十篇,拍摄《桃源花供》(《中国节日志影像志曹县桃源集花供会》)纪录片1部。